图文/大理立丕 李继凯
01
过火把节,各地略有差异。米甸的火把节有的商铺会放鞭炮,贴对联,还会书写庆祝彝族或白族火把节的标语。
因为火把节到底是彝的还是白的不清楚,有人就只写“庆祝火把节″五个大字。天快黑的时侯,村里青少年就会把两个月前就准备的松香拿到阳光下暴晒备用
。临到当晚,还在大锅里炒热。大人们也会参与,平时各家都会给小孩准备一个香面背包。热乎乎的香面放进去,横跨在肩上,用一把抓一把。撒向已经燃烧的火把火苗处,随着轰的一声,香面着火,出现一个放大的火球。
火把的制作也是男孩们很热衷的事。我读小学的时候,放学了就会六七个男生成群往山里赶。三十年前是以砍柴为荣的。看一个小孩将来是否有出息,首先就看他为家里挑回来多少柴。
我身子骨不够强壮,但比我矮小的还有。我们起初是随长辈一起去挑柴的。熟悉山路和方法后,小孩们就会自觉形成队伍。我这个队伍的娃娃头我喊他三哥。他知道的多,领我们上山,会有很多规矩。但基本上都是与当时广场电影里看到的战斗片类似。
到弥陀庄立丕母箐的山头,我们习惯称它为立丕母箐垭口。
东边是祥云地界,西边是宾川,分界线就以山梁或者路为标准。宾川实际上干旱比米甸严重。我们到达分界处附近,就会听到电影里的手榴弹爆炸声。娃娃头就会指挥“卧倒!”于是我们在山上似乎成了侦察连的人。
我们都是大娃娃带小娃娃。大娃娃说山上什么位置的松树根已经可以背回去做香面了,我们就会记住。然后背个弥渡箩上山,在砍柴刀的作用下,腐朽多年的松树根就被掏出来,运回放在厦子上接受阳光。
松树根朽了,但明节、明子、明疙瘩是不朽的。通常都被运回家。明子用处多,可以煮饭时引火。缺乏电灯的年代,如果家里没有煤油了,照明也就会用明子。
我不说手电筒、充电灯、手机等,是因为几十年前,这些东西是没有的。
02
准备火把,首先要选择火把杆。多数用栗树。松树被认为要留下,让它们长。长大后砍来做椽子、柱子、横梁等。儿童时期的认识,与那时候农村建茅草房、瓦房用料有关。也是当时很严肃的家庭教育的结果。
我家的村庄是十二关长官司旧址所在地。村子对面有一片原始森林,大部分是栗树。祖上流传说,那是古官府文艺活动地点,史称“对歌山”。后来音异变,读成了“对过山”。
在对歌山采药,刀子砍削老树皮疙瘩的声音会以最大音量传给立丕人,于是此起彼伏,听到的都是“哪个砍树?”
于是医生很尴尬的回答,没有砍,只是取一小块干树皮。
我们都是大娃娃带小娃娃。大娃娃说什么位置的松树根已经可以背回去做香面了,我们就会记住。然后背个弥渡 有人说,代代相传,对歌山是白虎山。
山上的树林是培植给白虎的。如果树林没有了,白虎就会下山伤人。到那时,村里就会鸡不叫狗不咬。我没见过真老虎,很多次问老爷爷们。
有老爷爷回答说“只见过豺狗、豹子熊蛇兔,狐狸猴子、松鼠与野猪,飞鸟来去很自由。”
也许是这样的教育监督方式起了作用。村里人砍柴去很远的地方,不敢砍家门口的树。一天时间只能最多撇一趟用于垫圈踏糞的树叶,当然也只能挑一趟柴。我小的时候跟在大人后面,都是天不亮就出发,才出门时,很冷,走动以后,逐渐热起来,到山上自然是出汗了。
一旦歇气,身子上的汉就冷,所以歇气实际上就是喘口气,用医学的观念说,只是让心脏放松片刻。
03
挑柴的年月,是因为没有电饭煲、电磁炉,才进山砍伐做燃料。如今山上已经没有砍柴队伍,”山上变得一山一山的绿。树长不赢人的年代终于结束了。
我觉得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大标志。绿水青山陪伴着阳光雨露。
清风明月笼罩的夜空,疲倦的人们能呼吸到森林氧吧提供的空气,记得有学生黄雪峰、韩彬、谷朝云等到我老家闲,第二早起来,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这里的空气很给力。”
米甸人也竖大火把。因为不用吊车、挖机,我见过的竖起来的火把高度、用料都明显不如大理周城村的高大。米甸人会在大火把附近安全区域玩乐,远离火大把根部。
而大理周城人是要给大火把挂上用“梨”穿成的宝珠项链。这也就解释了“火把梨”名称的问题。男女老少都要围着大火把绕圈。我老友张贵海说,绕三圈后就会有吉祥的事,好事连连。
于是客随主引,我担心火炭下落的安全问题,怯生生地跟在其他人后面顺利绕了三圈。后面确实样样好。
听凤仪申斗厂家介绍,海东、挖色凤仪等洱海周边的村落,每年都会来订购申斗。申斗即升斗。长相就是过去衡量粮食的器皿“升子”模样。申斗的制作,用到竹、纸、粘胶、画贴等。
我一直想,为什么不在平时做好,一定要在火把节来临前一两个月内加班加点赶制呢?终于忍不住问传承人崔海权,崔老师是有答复的。
我在此不说,让读者也发现我会搞悬念。哈哈!真要搞清楚,以后告诉你。
04
祥云县城里的火把节与米甸“四川”村委会的人过的是同一天。也就是说提前一天。而我们“本地人”过的是第二天。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很喜欢这样。因为八村在立丕旁边,中间隔一条绿萝河即克岔河。
八村的小朋友们会把自己的火把都搬出来放在路边的苹果园、桃园里,用完一把,马上点燃另一把。
我们隔河相望。后来我父亲被调到八村小学教书,我的八村朋友多了起来。我也就有机会大量接触八村的文化。当然也就有多次参与他们过火把节的美好经历。
撒香面抬火把是有规矩的。不能过高。有相关礼仪。我爱玩的时候撒香面时,对着人是要先征求意见的。从不胡来。
有的小伙图玩,专挑村里接来过节的“未婚妻”“新媳妇”一把一把撒,烧得害羞的女士们躲躲闪闪。
有的抬着火把到稻田埂上撒几把,有的给身体弱的老人撒几把,也有要求放下火把,给老人从火把上跨过去的。
老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驱邪。
05
米甸街过去竖大火把,主要以新生了小孩的人家做主。生男孩人家多出财力物力,生女孩人家可以只出一半。现在一调查,不少村庄都改革了。生男生女都一样,也就没有差异。
有新生儿女的都做主,主动承当费用。站出来帮助负责人把事情做好。香面也不完全用松树根的腐朽部分。
锯末面也配成了香面。赵州的手持火把最小的卖12元,大一点的要五六十元,亦或更多。香面平平的一饭碗,卖2元。小彩旗一两元的也有。
每逢火把节到来,昆明人总喜欢跑楚雄;下关人跑大理;祥云城里的人跑米甸。这是我知道的,也经历过的。据说周末祥云县城里的人也是跑米甸。
有个读研究生毕业的同学迷惑不已。终于有一天带着几个同学到我家大坝山闲了两天。
其他地方怎么回事?这个我不知道,不能乱编。
凤仪的火把节我过过多次。鞭炮声声响不停。我的父母也来过过。最有印象的是后山白塔的火把节。后山人、白塔人过火把节,与过年无异。
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远千里都要赶回来。现场竖两把关公大刀,燃一塘大火,摆几箩钵头、几坛白酒。我与彝族同胞牵手打跳,或者排队唱歌。用的都是彝族语言。我知道有个节点“求哲”。
而白塔外村打歌场上,风俗特殊得让我很难忘。唱的跳的火塘大小火把齐备。
多出一个细节,会有专人烹调好回锅肉,一人给你分一大把。有的人有准备,掏出塑料袋,有的拿出可用器皿,而我首次参加,不知道有这个细节,就双手接肉,向吃葵花水果一样,把那一捧回锅肉一片一片放进嘴里品尝。
如今问起这个事,我的学生说,最近几年不再提供这么delicious的东西了(delicious的意思是美味的。)我教英语,学生都会尽量用英语与我说话,如此这般,会灵活运用,我也觉得有成就感。
说了这些,一直没说火把节的来历。据说彝族白族实际上都是彝族。白族是彝族的分支。
06
大唐时期,南诏国与大唐是朋友关系,有时候也不是朋友关系。南诏王是到大唐学习的留学生。所以在多诏之中崛起,以火烧松明楼的方式杀害邓賧诏的诏王等一统江山。统一后沿用南诏国名称。
其中邓賧诏的诏王后(王后)是今米甸大姚之间白井盐厂白家人。历史上大姚归米甸管,米甸归大姚管的事都有过。所以我在有的文章里会说邓賧诏的王后是米甸人。
插几句,米甸是个古城。史书记载唐朝(对应南诏)设西濮州、袤州。州治所在米甸。多人推测,也应该在弥陀庄。但后来明朝时期的德昌县衙不在立丕,在今克昌村委会大村仙人石附近,古称小城坡位置。
白洁聪明美貌,体态如中国化的观音菩萨。她已经预感到松明楼宴会的凶险,又不得不去。
所以在邓賧诏王手上带一铁钏,即金镯头。火烧后,其他诏的诏王无法认识别。只有邓賧诏王的尸体有识别标志。
南诏王听说后,得知白洁智慧,强令改嫁与他。白洁夫人一边提条件敷衍答应,一边寻找机会逃跑。米甸人有封建思想“好女不嫁二夫”传统观念。
07
史料能查有二,一说投邓川洱源河入洱海后亡。有一黄肚皮大蟒蛇化为一叶扁舟,从小普陀通弥陀庄的水路暗道运回,经神龙寺僧超度后葬于观音打盘坐山上。另一说是带着儿子(太子)举身赴水,入水后,被龙王三太子撞见,及时救起,化为一石盆,送其母子经磻溪,躲入大青树内,追兵无法找到退去。
后化妆星夜走山路,耗时三个月回到米甸,盘查森严,不敢进家门。
为防被南诏官兵发现,母子只能居住在米甸小里坡与背阴地之间的山箐田房(窝铺)内。之后米甸邑人掩护他们住进江东村里,以求方便提供饮食。
一日,去田房取一随身之物,被官兵认出,就没有了重整旗鼓机会,母子被杀。
08
米甸邑人感白洁生时求邓賧诏王请名医购好药治愈禾米甸地区流行的小儿麻疹、瘟疫,所以视其为观音菩萨。葬母子于塔坡山南麓。米甸人先后建白洁庙、太子庙供奉祭祀。
所以米甸地区的火把节有红红火火,烧灭疾病除恶魔驱鬼怪之意外,还有原汁原味的纪念白洁夫人智慧。
隐藏着娘家父老乡亲与白洁夫人的深情厚谊及邑人的感恩之心!
写到这里,我明白什么叫感恩,什么叫感恩节。
2023.08.11于大理凤仪
发布于:云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