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三代之居
皆在河洛之间
- 主办单位 -
大连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
- 展出时间 -
2023年11月21日至2024年2月25日
- 展览地点 -
大连博物馆四楼C展厅
展览即将落幕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为期三个月的“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在大家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下,将于本月25日落下帷幕。在这里,我们要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展览以“长河溯源”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展品和深入的解读,为大家展现了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瑰宝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过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在展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您的热情和专注,让我们备受鼓舞。正是因为有了您的支持,大连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使命才能得以延续。
虽然“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即将结束,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大连博物馆将继续举办更多精彩的展览和活动,为大家带来多元的文化盛宴。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参观和支持!新的展览即将开启,欢迎您在甲辰龙年继续与我们一起探寻历史的奥秘,感受文化的魅力!
谢谢大家!
大连博物馆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国 /之 /大 / 事
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商周时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建造殿堂宫室、外出征战、祭祀祖先,王和贵族都要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并以牺牲献祭给祖先和神灵。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是做为高端的器物,除礼器用途外,也较多应用于兵器的制作,青铜兵器较之其他材质兵器具有更大的优越性,镞、矛、戈、钺、刀等广泛出现,随着战事渐趋剧烈,兵器铸造工艺越见精工,形制不断改进,杀伤力亦增强。这一时期,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而其数量更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多以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形容诸侯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甲骨文
刻辞卜骨
商
安阳殷墟小屯南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殷墟甲骨文是商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卜辞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地理、方国、世系、征伐、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商代社会极其珍贵的资料。
神的时代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甲
骨
文
商代尊神事鬼,商王通过祭祀和占卜获得上帝、祖先神灵的神谕并以之来实现神权统治。上至祭祀、征伐、任免、婚丧大事,下至生育、疾病、田猎、出行、天气等都要利用甲骨进行占卜。殷商时代无疑是神的时代。
商代甲骨占卜示意图
兵器组
铜斧、铜镞
兵器的演进,凝聚着智慧之光。中国古代兵器的发明、改进和使用,曾与生产和科技的发展相互促进。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锐利的兵器为疆域的开拓、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青铜兵器在商周时期大量使用,是当时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按用途可分为进攻型兵器,如戈、矛、戟、剑、弓、镞等,还有防护型兵器,如胄、甲、盾等。种类齐全,技术先进,反映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商代铜器铭文中的武器
武士复原图
商代
西周
春秋
战国
“卅一年郑令”戈
战国
河南新郑白庙范出土
扬援,中部起脊,长胡,内上翘,援内均双刃。胡部三穿,内上一穿。内尾刻三行二十字铭文。
白庙范出土兵器一批,该戈为其中之一。从出土的有铭铜兵器铭文内容看,涉及纪年、地名、官职、人名等信息,对于研究该批韩国兵器的铸造时间、铸造地点、监管单位、铸造人群等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对乘舆制度非常重视。周代规定:“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内容,被统治阶级作为代表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銮铃
銮铃作为马车的一种装饰器,其主要作用就是使马车跑起来能发出动人悦耳的声音。銮铃主要发现在周代的文化遗址中,并成为周文化的标识性器物之一。一般认为銮铃在墓葬中的随葬数量应与代表的车马数量密切相关,因此銮铃成为周王朝的墓葬制度中代表礼制意义的重要随葬器物。
社 /会 /生 / 活
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夏商周时期已掌握成熟的筑城邑和房舍的技术,并建有规模宏大的宫室、宗庙建筑。食器中出现了青铜器,一开始便具备了礼器的功用,由商代的酒器为主转为周代食器为主的组合关系,体现了周人尊礼尚施、重民本的统治思想,因之也形成了青铜食器为仪制的一套等级规范。
商周时的服饰,以束发为髻、头戴冠冕、头巾,上衣下裳、腰间束带为主流,奠定了华夏族服饰的基本形制。西周时期组玉佩的盛行,不仅是美观的体现,更是等级的标志,同时因为古人将玉比德君子,因而佩玉的贵族也被赋予了道德化的象征。
原始瓷
左:青釉瓷豆
右:青釉双系瓷罍
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象征,夏商时期已现端倪,二里头遗址及郑州商城就发现有原始青瓷器。多数学者认为原始瓷产生于南方,夏代及商代早期的原始瓷被认为是南方部族进贡来的物品。到了商代中期,南北方已经形成多个原始青瓷器制造的中心。
河南地区的西周原始青瓷都出土于墓葬,器型已经由商代的尊、瓮发展为豆、簋、罍等多种。除鹤壁辛村外,洛阳庞家沟、鹿邑太清宫、襄城县霍西村等地西周墓中也出土有青瓷豆、簋、罍、罐和小瓮等,器型和纹饰与西周墓中出土的陶器基本类同。
制作陶器
6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他们用黏土搓成长泥条,将泥条盘成陶坯,经过手工修整,再用拍子拍打成想要的形状,并刻上漂亮的纹饰,陶坯就做好了。做好的陶坯在窑中烧制一定的时间后,陶器就可以出窑了。
盘制陶坯
步骤一
手工修整
步骤二
拍打成型
步骤三
刻画纹饰
步骤四
放入窑烧制
步骤五
棺饰之仪
按照古代文献的记载,周代贵族在葬仪过程中,为了不使人们直接看见亲人的棺柩,需要以华美的装饰物对棺枢进行遮蔽,这就是周代贵族丧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棺饰”之仪。历年的周代考古发掘中,在一些高等级墓葬中不断有相关的遗存发现。
棺饰的内容分为棺饰、翣(shà)两部分。棺饰主要是指覆罩于棺枢之外的荒帷及其框架墙柳以及接结于柳架上的池和铜鱼、贝等饰件。
铜鱼
西周文物,三门峡市虢国墓出土,一共发现有384件,形状大体相同,大小略有差异,长约6厘米。铜鱼呈薄片状,长条形,头部有一椭圆形穿孔为鱼眼,可系绳。脊背上有一鳍,腹部有两鳍,尾部分叉。少数铜鱼的正面有鳞纹,多数为素面。这些铜鱼是是墓棺上的一种装饰品。
沃盥之礼
古之礼,
饭不用箸,
但用手,
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
商周时期宴飨前后行“沃盥之礼”。青铜器中的盘一般为承水器,多与匜、盉配合使用。
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礼记·内则》
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浇水于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
商、西周服饰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石人像
(三视图)
石人戴帽,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腰间系芾(fú),腰部似有裤管。这时虽无合裆裤但已有保护小腿的“胫衣”。胫衣类似后世套裤,无腰无裆,左右两边各一条裤管,穿时系结于腰部。
商、西周时期,华夏族的服装为上衣下裳,但互不连属,因内裤尚不完备,箕踞而坐或撩起下裳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在室中常敛膝而坐,且于腰下系蒂。带也称蔽膝,是贵族男女衣服前部的一种装饰,使用时以革带系于身前,下垂至膝部。
深衣与胡服
东周时,我国服装的重大改变,一是深衣的出现,二是胡服的引入。战国时期出现了上下身互相连接的深衣,其下摆部分裁出曲裾,向后拥掩,蔽体完密而不碍行步。
着深衣的木俑
带钩
带钩
上:嵌松石几何纹带钩
下:错金嵌玉带钩
两件文物均为战国时期文物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带钩各部位的示意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上所见带钩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腰际都浅浮雕着腰带。带的长短宽窄,带头和带尾的关系,以及带钩的形状和扣接方法,都雕刻得清清楚楚,形象逼真。
古代人饮食习惯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主宾位置和坐姿,而且饮食规格,菜肴摆投都有规则,《礼记·曲礼》上曰“凡进食之礼”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然后上肴,用饭,都有严格的规定。
嵌孔雀石云纹方豆
战国
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国 /之 /大 / 事
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奔腾的黄河
孕育了华夏文明
夏开国于此
商迁徙于此
周建都于此
三代礼乐文明赓续不断
共同打开了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门
何以中国?以何中国!
往期回顾
展览解读丨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礼乐文明(七)
展览解读丨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礼乐文明(六)
展览解读丨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礼乐文明(五)
展览解读丨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礼乐文明(四)
展览解读丨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礼乐文明(三)
展览解读丨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礼乐文明(二)
展览解读丨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礼乐文明(一)
展览启幕丨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展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处理。
关注大连博物馆
了解更多展览信息
礼乐文明展礼乐中原夏商大连博物馆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